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实体经济运行的“血液”。资金流动的格局既是政府、企业和居民等主体财富变化的反映,也是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与配置金融资源的根本依据。从资金流动分析视角出发,研究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和财富管理等经营发展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紧扣时代主旋律,汇聚行业前沿理论与实践精华,搭建优秀研究成果分享平台,推动形成研究创造价值的良好氛围,助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本期推荐中国工商银行撰写的《社会资金流动分析视角下的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策略研究》。本研究聚焦全社会资金流动主题,基于全社会资金分配和消费的宏观逻辑体系,总结国民经济运行中各主体之间的资金流动规律,洞察社会资金流动的倾向性、潜在性变化,研判商业银行需要重点把握的GBC端业务领域,为助力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以供读者参考。
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有收入法和支出法,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有政府(G端)、企业(B端)、个人(C端)等部门。各主体通过生产活动创造增加值,经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后形成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又通过消费和投资两大领域的支出,重新形成各主体的增加值,如此往复,构筑了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从收入法来看,政府的收入包括税费、土地拍卖收入等,企业的收入包括公司销售收入、投资性收入等,个人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退休金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从支出法来看,政府支出主要是公共产品支出、政府公务员工资福利支出等;企业支出主要采购款支出、员工工资福利支出等;住户支出主要包括即期支出,如衣食住行医学娱等消费,以及远期支出,如基保理等各类理财投资。
根据2020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及财政部财政收支数据,总结分析全社会资金流动的总体规律如下(图1、表1):
1.国民收入分配经过三次分配,资金从企业、政府流向个人。2020年,C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64.9%,G端政府可支配收入占比11.6%,B端企业可支配收入占比23.5%。
2.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是社会资金从GB端到C端流动的主体。2020年,GBC三端向全社会劳动者支付的报酬总额达到53万亿元,在初次分配中占比64%,其中B端劳动者报酬占比56%、C端占比27%、G端占比17%。
3.在二次分配中,社保等财政转移资金是GB端到C端资金流动的主流。2020年社会保险缴款、社会保险福利、社会补助、实物社会转移合计总额为19.7万亿元,占二次分配的比重达72.3%。其中养老保险占比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规模达到1.40万亿元。
4.个人消费支出是社会资金从C端回流B端的主体。2020年,个人消费资金流量达45.5万亿元,个人住房投资回流企业资金总量达10.4万亿元。
5.个人所得税、行政事业性收费是社会资金从C端回流G端的主要内容。2020年,个人所得税总额达1.16万亿元,行政事业性收费为约0.25万亿元。
6.个人财富配置日益多元化。2020年,理财、基金、保险等存款外的金融资产占全社会居民金融资产约34.2%。
账户是社会资金流动的起点和终点,银行是社会资金流动的“连接器”。在全社会资金流动中,全社会GBC三端各主体都必须在商业银行开立账户,通过账户实现资金的保管与转移,而商业银行必须在人民银行开立账户以实现资金的跨行清算等,形成了全社会的“二级账户”体系。因此,账户成为“连接管道”,银行以账户承接社会资金的流动,参与GBC主体的经济行为,成为了“连接器”,在社会资金流动中居于重要地位。
互联网与数字化的发展使账户体系由二级演变为三级,使账户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方面,三方支付机构兴起,个人在三方支付机构开立“支付账户”,可以进行小额支付与资金留存,还可以通过绑定个人在商业银行的账户来实现资金的转移,使账户体系由二级体系演变为三级体系(图2)。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组织形态的平台化、生态化,账户还从银行体系向外输出、嵌入,成为各类场景、平台、生态的一部分,使账户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内涵上,账户承载的内容、核算的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资金信息和交易信息,还承载着各主体的自然信息和场景活动中的非金融信息;从外延看,因嵌入场景,账户成为了场景与银行的“连接管道”,具有高可信认性而具有认证功能;场景与金融相互赋能,使账户具有更为丰富的生态功能。例如,支付宝账户除了支付,还具备了理财、融资、信用累积等功能。
综上所述,把握社会资金流动规律,结合银行账户和支付的变化,建议商业银行需要把握如下重点领域:
1.藏富于民是大势所趋,在多层收入分配活动的调节之下,全社会财富形成了以C端为主、B端G端次之的分配格局,从银行争取社会资金的角度,建立和强化财富管理生态具有战略意义。
2.账户与支付是银行参与社会资金流动的根基,这是银行坚持账户和支付本源的根本依据。账户体系、账户和支付的形态发生根本变化,必须换车换道利用新技术对账户服务和支付服务进行创新。
3.把握好社会资金流动的“主动脉”,要围绕劳动者报酬、财政转移等主流资金源头,做大做强代发工资业务和社保代发业务;要围绕个人消费支出,高度重视支付与收单业务,让居民的消费资金源源不断回流银行账户,兜住“消费漏斗”,形成资金闭环;要围绕个人所得税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主流资金源头,做大做强各类缴费业务。
4.把握社会资金流动的“大趋势”,要围绕居民远期消费,提供合适的产品来承接居民的未来消费储备,基于AUM理念向大财富管理转型;要围绕潜力巨大的养老产业,前瞻布局养老金融服务;要围绕三次分配,前瞻布局公益基础金融服务。
从总量看,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2001-2020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从7.2万亿元增加至62.6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2%;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整体围绕60%的水平线%,预计未来还将持续上涨(图3)。从结构看,居民工资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构成居民可支配收入主体。2020年居民工资性收入占56%,转移性收入占19%、经营净收入占16%、财产净收入占9%。2013-2020年四项收入增长率均为正,但受疫情影响导致2020年居民的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净收入的增长率水平分别大幅下降7%、4.3%和3.5%,转移性收入水平仅小幅下降1.2%(图4)。
从总量看,全社会劳动者报酬呈现出波动中稳定上升的发展趋势。2015-2020年,全社会劳动者报酬水平从35.7万亿元增长至53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6.8%,占全社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2015年的51.8%上升至2020年的52.35%。2020年GBC三端向全社会劳动者支付的报酬总额在初次分配中占比64%,构成初次分配的主要内容(图5)。从结构看,B端劳动者报酬支付占比达到52%,C端和G端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分别为26%和18%(图6)。制造业、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教育、建筑业及金融业行业属于薪资密集前五大行业,是银行代发工资业务必须占领的高地。
从总量看,2020年社会保险缴款、社会保险福利、社会补助、实物社会转移合计总额为19.72万亿元,占二次分配的比重达72.3%。未来以社会保险费为主体、以财政支出为重要补充、以多种渠道筹资为辅助的社会保障资金支撑体系将日益健全,银行需要在以社保为主体的G端代发领域持续发力(图7、图8)。从结构看,社保、补贴等领域的财政转移资金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类惠民惠农“直通式”财政补贴加速向乡村聚集。例如,四川省2021年上半年发放惠农惠民补贴资金154.5亿元,包括29项省定补贴项目和773项市县补贴项目。以每年每个省份发放资金300亿测算,全国此类财政补贴资金规模每年将达到11000亿的规模。同时,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等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3年,所有直接兑付到人到户的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实现“一张清单管制度”、“一个平台管发放”,原则上均实现通过“一卡通”方式直接发放至补贴对象,积极鼓励推行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发放补贴资金,社保发卡份额直接决定了未来补贴资金发放的银行市场份额。
政策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明确了第三次分配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2020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将“三次分配”作为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开元体育官网下载。市场方面,2020年我国内地社会捐赠总额为152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仅为0.15%,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0.83%。相较美国,美国是慈善事业最发达的国家,2020年慈善捐赠总额4714.4亿美元,占GDP的比重在2.2%左右,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4%,均高于我国。可以预见,未来基于三次分配的公益基金市场、慈善基金市场会越来越发达,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十万亿元,如何承接公益服务、管理公益基金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机遇。
从总量看,C端居民消费是内需的主力军。2020年居民实际最终消费为45.5万亿元,政府实际最终消费为10.6万亿元;2011-2020年,我国的消费率平均为53.4%。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到54.3%,2021年跃升至78.8%,居民和政府实际最终消费成为扩大内需、推动国内大循环的主力军,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图9、图10、图11)。从消费种类看,食品烟酒、住房、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构成C端居民实际最终消费的主体。一是食品烟酒与居住消费是当前C端的消费主力。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水平排名第一,为6397.3元,人均居住消费支出排名第二,为5215.3元。二是交通通讯消费势头不改,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水平为2761.8元,以汽车金融为代表的场景金融正成为银行争抢的新风口。三是文化娱乐与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水平分别为2032.2元和1843.1元,体现了我国经济高质量转型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向往(图11)。从城乡结构看,中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给银行开拓支付领域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016-2020年。城镇居民消费占整体居民消费的比重在最近五年都超过了78%,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也在逐年增长(图12)。
一方面,居民财富配置日益多元化。2020年理财、基金、保险等存款外的金融资产占到全社会居民金融资产的34.2%(图13),在2015年和2017年这一比例高达60%,但受资管新规影响相应产品调整,近年出现阶段性低谷。另一方面,居民资产配置种类也有结构优化空间。从居民金融资产中理财、基金、保险的机构上来看,理财比例为13.6%、保险比例为9.8%、基金比例为5.4%(图14),但从全球居民资产配置来看,共同基金投资是居民财富管理的主要方式,预计未来居民基金增长潜力巨大。聚焦大财富管理,帮助个人客户实现金融资产配置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是商业银行财富管理未来转型的重要方向。
第一,要把商户作为战略客群,高度重视支付收单市场,全行树立“得商户者得天下”的共识。银行要重新审视对收单业务的认识。每一个收单商户背后都有一个对公账户或个人账户,消费者每一笔消费都会像“漏斗”一样从顶部源源不断流入底部这个账户,形成商户的结算流动资金,活期资金占比高、资金成本低,因而收单的本质更接近于争揽存款工具,能够促进C端消费支付之后的B端资金回流,构筑资金闭环。收单商户也不仅需要银行收单服务,还需要相配套的融资、理财等业务。收单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中间业务收入和资金沉淀,更在于支付收单产生的交易数据,为后续流水贷、信用贷提供数据与模型,为后续面向商户和消费用户的银行信息推送提供支持,提升客户月活水平,实现低成本营销获客。
第二,要借助数字货币有利时机重归C端账户和支付主场。数字人民币在传统账户支付体系外搭建了一个基于钱包的资金交互体系,并具有低成本、高安全性、无限法偿、可控匿名等特性,满足了当前主流支付产品不能覆盖的部分需求盲点,其诞生将对现有支付产品形成“降维攻击”,或将有望重塑目前小额高频支付市场被两大支付机构垄断的竞争格局。银行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推动“电子账户+数币钱包”一体化输出,借助数字货币先发优势推动电子账户开立;积极探索创新数字货币应用开元体育,力争在跨境旅游、文化交流、资金监控、定向支付等垂直领域形成具有标杆效应和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模式,重塑在C端支付市场的主流地位。
第三,抓好产业支付市场。随着C端个人支付市场的饱和,产业支付日益崛起成为未来增长点,对于降低传统金融门槛、提升中小企业经营效率、助力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在该领域,GB端服务市场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行业特性、企业个性,不仅对公账户开立手续较为复杂,安全认证以传统数字证书签名方式为主,在通道上也缺乏有效的跨行借记通道,无法支持他行客户。在这些因素制约下,使其很难像C端支付市场一样快速形成垄断,商业银行具有相对优势。例如,工商银行对公支付产品工银e企付,解决了B2B领域的支付痛点,已对接大型企业上百家,包括中石化、中国邮政、国家电网等行业龙头企业。在这一领域,银行需要做更多投入,切入平台经济,加大支付结算市场占比。
建议在科技研发部门设立专门实验室,专职研究账户、支付缴费、跨境支付、数字货币等,推动账户支付产品敏捷创新,提升客户体验。
从总体来看,市场整体形成了以C端缴费为主、B端缴费为辅的格局。例如,光大云缴费已接入便民缴费服务项目1.5万余项,并输出至微信、支付宝、美团、银联、各大电商平台、金融同业等700多家合作平台;2023年上半年活跃用户已达3.79亿户,缴费笔数12.87亿笔,缴费金额超3000亿元。工商银行工银e缴费业务已发展5万余个缴费项目,年缴费额5000亿元,主要为企业缴费贡献,项目占比较高的为党费、物业费和学费以及保险、小贷等代收代扣业务。后疫情时代,C端和B端的线上化需求将会逐年攀升,银行需加快布局以个人缴费市场为主的数字缴费。
第二,要积极融入产业新生态,构建以普惠金融为依托的政务、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1+N”新生态。一是要加强与各机构间的渠道对接。按照“总行统筹、分行决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策略积极对接头部互联网企业、银行、移动运营商以及银联等支付机构。二是要强化开放合作。对于自身缴费业务有一定基础的银行,可将照互补策略,根据地域和行业的实际需求,将其缴费项目进行补充对接;对于自身缴费业务不强或缴费项目尚未集中上收到总部的银行,可提供总对总的全面对接。
一是持续做好金融社保卡与线上场景的融合应用和服务推广,如打通电子社保卡“一卡通”服务、人社地图服务,并通过线上新闻报道、公众号推文、手机银行APP等与线下网点相结合的宣传模式,针对性地开展电子社保卡的广告投放和宣传。二是主动与地方机构合作,银行可以当地社保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创新社保账户形式,如依托“社保缴费数字II类账户”快速拓展批量业务,并逐渐向“专精特尖”企业推广;推出商业银行社保联名账户,打造养老金认证服务、人力关系转换服务、劳动能力鉴定服务、资格认证与身份验证服务等多功能服务体系。
第二,要重视养老金融服务,加快养老金融供给侧改革,高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一是要把握好职业年金发展的窗口性行业机遇。大型银行应充分依托自身专业化和集团多牌照优势,做好年金受托、投管、账管、托管等全链条养老金管理服务。二是强化养老服务金融供给侧创新,保障养老金融场景的产品供应。三是与养老产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高金融服务养老的综合能力。四是要探索设立“家庭共享养老账户”,建立并大力推广家庭互助型的养老金融新模式,打造我国养老体系的“第四支柱”,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的财富积累经济功能和以家庭为主体的“居家养老”社会功能。
第一,要强化存款业务的资金承接。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总体来看,必须要加大全量客户存款资金流量管理,做稳做优现有储蓄存款基础业务。进一步强化GBC三端联动营销能力与数字化营销能力获客与活客。一方面要巩固现有存量客户。银行要立足全行资金监测分析系统重点关注GBC三端高端客户,利用现有优势产品减少同名账户资金的流失。另一方面要利用跨行转账流出资金性质与对象拓展高质量的潜在客户,同时要抓住GBC不同客户客户在6月、12月和1月等不同时点的跨行资金流量旺季,强化全行资金监测分析系统的数据洞察能力和精准营销服务能力。
第二,要重视AUM指标,发挥同业研究、行内业务与科技支持三方联动作用,加快产品创新与产品体系优化。零售管理客户总资产是衡量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最重要指标。一是积极开展同业及互联网金融行业个人金融竞品对标分析,从价格、费率、渠道、服务等多方面研究分析优势与不足。二是丰富高性价比、多元化产品供给,强化与保险、基金、理财、投资等子公司的行司联动,充分把握当前人群以相同的兴趣、爱好、社区等为中心进行聚集的圈层化趋势,引入C2B按需生产模式,在合规前提下创新客户有共鸣、有参与、有口碑的基金、保险和理财等产品。例如,普惠型产品聚焦低起购、低费率、分期付、全家享、全能型、易变现等方向降低门槛,实现购买、调仓、赎回、理赔等全环节线上化和实时化处理。
第三,要强化手机银行财富投顾服务能力。提供资产分析、财富诊断等管家式财富管理服务,便捷精准为客户提供线上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智能+人工”投资顾问服务。提升运营能力,推动互动化传播,通过手机银行小程序、平台专区等方式,推动行司合作运营;引入市场评级、跟投评价、产品销售排行榜等,升级产品导购功能,形成用户教育用户、用户培养用户、用户带来用户的良性循环。建立手机银行用户成长旅程与用户勋章等机制,强化用户使用习惯,引导用户从查询转账等基本业务向投资理财等高价值业务渗透,满足用户使用手机银行过程中的“数字仪式感”。
第四,要推动银行客户维护模式转型升级。面对客户数字金融和泛金融服务需求,银行需要加快推动客户维护模式的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升级客户维护模式,在传统客户经理管户模式下,利用运营中台、数据中台等数字化系统工具,加强中低资产段以及长尾客户触达,提升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互效率,促进客户在行金融资产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要建立全生命周期、全旅程的客户维护思维,完善大数据监测分析机制,逐步推动千人千面个性化资产配置推荐方案的精确性与有效性,为网点经理、远程坐席提供数字化支持,实现客户维护从“以人为主、自发成长”向“人机共维、全面触达”模式转变。
第一,打造公益捐款平台,做好公益捐赠的基础金融服务功能。聚合GBC三端数字化能力,要面向C端全量用户提供捐款服务,并从客户视角提供捐款记录查询、捐款证书、爱心值积分奖励和兑换激励等功能,优化申报抵扣的流程,保障捐款人便捷、高效地享受免税政策。要面向GB端受捐机构提供统一的后台管理,支持本他行账户受捐、聚合支付、捐款账单以及线上化SaaS云平台服务。要积极对接各地区慈善联合总会及各大型公募基金会平台,同时参考中基透明指数FTI强化公益慈善方面的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信息透明度。
第二,加快研究创新公益基金、慈善基金、社会捐赠基金等基于三次分配的金融产品。要依托工银理财子公司,做好基金的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委托人和投资管理人等角色。随着慈善信托制度的完善,其将作为大幅提高社会捐赠总量、促进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基础设施。面对前景广阔的慈善市场,银行需要探索创新“慈善+金融产品”新模式,如以金融投资产品形式开展公益慈善,创造性地将慈善融入资管产品金融管理新闻动态,将慈善捐赠款项以合规、合理的方式长期性地捐到特定领域,打造慈善与资管相结合的系列产品体系。
本文收录于《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作品选集(2023)》,该书已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发行,更多好文欢迎关注开元体育官网下载,欢迎订阅!